店员很特别居民来当志愿者 成都这家面包房有点不一样 |
浏览:388次 发布时间:2019-07-24 16:01:08 |
茉莉(右)是“面包慢点点”的收银员 22日下午4点,青羊区文家街道康庄社区的居民杨丽再次来到社区里刚开张的“面包慢点点”面包房,要办理会员卡。“早上开业人实在是太多了,没挤进来。”杨丽说。 在社区里开面包房?这可不是普通的蛋糕店,是由康庄社区和社会企业联合开办的社区化助残惠民烘焙坊,为有智力障碍的残疾人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同时,作为社区项目,社区居民作为志愿者也参与到其中。 和面、揉面、包装 残疾人给烘焙师打下手 “这个是我们的火龙果面包。”下午3点半,在“面包慢点点”,茉莉正在给客人推荐面包,顺利度过了上午刚开业时的“拥堵”,店里清静了些。从外表上,身高不到1.5米的茉莉认真工作的样子,看不出她已经37岁。实际上,茉莉智力残疾2级,心理年龄远低于实际年龄。茉莉是“面包慢点点”的收银员,为了做好这份工作,从培训、试用到能独当一面,她用了差不多4年的时间。“所有的岗位都轮了一遍,发现收银员她能做得下来。”成都市新叶助残公益服务中心副主任吴晓聪告诉记者。 和茉莉一样存在智力障碍的店员,还有19岁的翔翔和24岁的航航,他们的工作,就是给专业的烘焙师傅打下手,“和面,揉面,清洗烘焙的器皿,包装,这些单纯的辅助性的工作,经过反复训练,他们是能够很好地完成的。”吴晓聪介绍说,存在心智障碍的员工虽然无法独立地学会烘焙,但经过训练,单一性的执行力很好,但也需要长时间不断重复地训练。 吴晓聪所在的成都市新叶助残公益服务中心从2007年开始从事助残类社会公益项目,2014年开始的“佑爱烘焙坊”欢喜儿烘焙技能培训项目,专门针对轻度智力残疾人士提供烘焙技能就业培训,通过“由简及繁、由易至难、量体裁衣”的反复培训模式,为智障残疾人提供就业通道。 居民来当志愿者 免费服务还送货上门 面包房为什么开进了社区?康庄社区党委书记周成军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其实也是偶然的机会与新叶助残公益服务中心的负责人结识,了解了助残项目运作模式后,有了将社会企业引入社区的想法,一方面让社区居民享受到优质服务,一方面促进社会企业和社区合作共赢。“我们这里离市区比较远,也缺这种优质的面包烘焙房。”周成军说。 2018年11月,康庄社区腾出一间调解室,装修成了一间烘焙工作室,进入试运营。刚开始,效果并不是很好,“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周成军说,当时,面包房就是简单的一个销售和生产空间,没有“休闲”“放松”感,了解项目的人不多,订单量不高,刚刚上岗培训的员工也需要长时间训练。 为了帮面包房“打开局面”,社区做了不少工作,社区工作人员趁着居民乘凉散步去发传单、打广告,面包房的运营方式也做了很多调整。不仅如此,社区还征集了一批志愿者,到面包房免费服务。“现在是15个志愿者,分成3班。”周成军说,智力障碍的员工在沟通上确实有一定难度,因此志愿者会承担和客人沟通的工作,包括一些送货上门的服务。 一种新的探索 社会企业助残项目引进社区 “这也是一种新的探索。”周成军说,把社会企业助残项目引进社区,给予助残项目更多的支持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融入更多的社会服务。在面包房外,有一个木质的凉台,大树下,社区居民可以喝喝咖啡,乘凉聊天,围绕凉台边的,是一圈刚刚种植好的月季。 “比如说,社区儿童的课外活动,来学做糕点。”周成军说,后期社会企业项目运作良好,有了一定的盈利后,还可以为社区高龄老人提供生日福利、组织社区儿童课外培训等等。 周成军说,其实在征集的社区志愿者中,也有一个性格较为封闭的年轻女孩子,20多岁的年龄,长期待在家中,很少与外界接触,这一次鼓励她成为志愿者,就是想让她更多地接触社会,“我给她说,要给她安排更多的工作。” 22日上午,“面包慢点点”正式开业,七八点就有社区居民来购买了,一直到中午12点,店里都排着长队。之所以给面包房取名“慢点点”,周成军说,寓意是希望大家的生活在这里能够慢下来,享受悠闲时光,同时,店里的员工特殊,做事接待会慢一点,也需要大家有更多的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