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仁:“不按套路出牌”的残疾人创业领路人 |
浏览:559次 发布时间:2020-01-03 14:14:36 |
2019年11月16日 华夏时报 记者 王晓慧 作为粮食大省,近年来吉林一直努力打造着玉米“黄金”、大米“白金”和杂粮杂豆“健康”这三张名片,同时,这几种作物也一直是当地脱贫攻坚的主要载体。然而,有这么一个残疾人,他不按套路出牌,带领着当地的老百姓铲掉玉米杆、栽上榛子树,走上了一条特色种植的脱贫致富路。 11月22日,由中国残联组织的中央媒体记者组走进了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北大湖镇宋家村,见到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李端仁。56岁的李端仁腿脚有些不灵便,拄着一根拐杖,黝黑的皮肤看上去结实且憨厚,可就是就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却带领着残疾人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榛子连摘、再打壳、再销售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不,我们今年的果子刚刚销售完,收入大该有40余万元。”李端仁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收入里面仅是榛果的销售收入,不算苗木。 据记者了解,李端仁所创立的永吉县仁利榛树栽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500多户(其中残疾人400余户,种植面积150多公顷),种植总面积超过500公顷。几年来,带动建档立卡残疾人40多户。很多村民从种植传统农作物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土地和荒坡基本都栽上了榛子树苗。那么,种了几十年农作物的李端仁,是如何走上栽种林木这条路的? 贫瘠土地长出“黄金果”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头脑灵活的李端仁便没有把种地当成主业,除了种地,他还从事贩运粮食、木材等生意,3口之家的小日子过得殷实而幸福。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9年秋收之际,他突然觉得左侧大腿疼痛难忍,几经辗转,被医院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从此,他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寻医问药之路,也耗尽了他的大部分积蓄,因此返贫。由于病情很重,他瘫痪在床,一躺就是4年。无数个不眠之夜,他黯然神伤,苦闷彷徨,“难道自己真的要成为废人,靠政府的救济度日”。 “致富的念头在我脑子里从没有消失过,尤其是股骨头坏死之后,这个愿望就更强烈了。等待只有贫穷,奋斗才有希望。”李端仁说。 靠着这样的信念,他相信即便身有残疾,自己也能闯出一番天地。于是,躺在病床上的他开始通过广播电视了解致富信息,积极寻找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创业项目。2005年底,经过精心医治,他可以一瘸一拐地的独立行走了,此后,他开始了各种尝试。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北大湖镇宋家村地处丘陵地带,村民主要种植甜玉米,但由于气温差,产量和品质都跟山下的没法比,辛苦一年也卖不上个好价钱,为此,很多地就此荒废。为了摘掉“贫困帽”,李端仁尝试改种土豆、紫薯,但由于没有冷库,收获之后,卖不了几天就都腐烂了。 创业的道路崎岖不平,致富的过程充满辗转。 2011年3月,辽宁省本溪市碱厂镇孙玉德、孙玉利兄弟俩种植美国“平欧大果榛子”创业致富的事迹在辽宁电视台《创业者》栏目播出后,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李端仁认为,当地的自然地势、气候条件等比较适合发展大榛子种植项目,而且大榛子易于存储,省工省力,很适合残疾人干。于是,他自掏腰包,带领着身边的残疾人,先后13次驱车到吉林省农博会参观,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辽宁省本溪市实地学习考察。经过反复论证,他下定决心在本地区栽培“平欧大果榛子”。 说干就干。2012年春天,李端仁东挪西借筹集了50余万元,解决了引种资金难题,率先购买了2.1万株榛子幼苗和800株5年生的大苗,在本地进行种植试验。栽培是引种成功与否的关键。不懂栽培技术,他就“偷艺”,先后4次到辽宁本溪市等地榛子基地学习,栽培关键技术人家不传授,他就整天蹲在山坡上细心观察,潜心研究,把栽培核心技术学到了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800株5年生的大苗,当年就挂果创造了经济效益。2012年9月,他的“平欧大果榛子”被中国·吉林第四届农业科技产品博览会评为坚果类一等奖。 带动残疾人亩产收入增十倍 不过,在李端仁看来,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老百姓都富了才是真正的富。 2012年当下,李端仁便带领60多户村民(其中残疾人11户)投入220万元购进大榛子苗10万余株,种植面积达91.7公顷,并组织成立了永吉县仁利榛树栽培农民专业合作社,方便村民及时获取苗木购买、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信息。2013年吉林省林业厅给合作社拨了引导资金40万元,合作社扩大了榛子种植面积,当年达到150公顷。 到2015年,合作社带动残疾人130户,种植面积100公顷以上。种植面辐射到永吉县各个乡镇及吉林市、桦甸、蛟河等周围县市区。 农业要增产,技术是先行。剪枝、防虫、施肥,每到榛树生长的重要环节,李端仁都免费到各培训点现场指导培训,20多个培训点,他每年至少巡回培训3次,受训人数达千余人次,培训出技术骨干50余人,也都能够传授技术。 “榛子不像农作物那样每年都有收成,果木大概需要5年才进入盛果期。2016年,结出的榛子被各超市抢购一空,干果每斤能卖到15元至20元,每亩收入有3000元。到2017年,每亩榛子最多能卖到7000元,收入最高的一户一年能达20万元。”李端仁表示,至于销路,根本不用发愁,由于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每年榛子丰收的时候,早早就有收购榛子的商家开着货车在家门口等候。 看到这样的场景,很多曾经不看好的村民也把原本荒废了土地栽上了榛子苗。甚至,部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村栽起了榛子。 “自从我自己的腿出现了毛病后,深知身为残疾人所要面对的挑战与磨难。因此,对于残疾人买榛苗我每棵优惠30%,几年下来让利有几十万元左右。”李端仁表示,一亩的玉米收入不过几百元,而一亩榛子的收入则有8000多元,几乎是种植玉米的十倍,关键,榛子树不用过多的打理,适合用于残疾人的脱贫致富。 永吉县残联因势利导,把李端仁的榛子种植基地作为残疾人扶贫实训基地,扩大对残疾人进行集中培训,组织残疾人开展榛树栽培培训,培训残疾人500余人。在此基础上,永吉县残联积极推行“双向扶持”政策,从李端仁那里购买榛苗,提供给贫困残疾人作为创业扶持。2015年以来,县残联共投入资金30余万元,扶持贫困残疾人100余户。现在已有近400户残疾人家庭得到李端仁种植大榛子的带动和帮扶。 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景玉环就是受益者之一。55岁的景玉环带着32岁的脑瘫儿子相依为命,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之后,母子二人因为山地不能种植玉米,家庭收入大大减少。在永吉县残联和李端仁的共同帮助下,2015年,景玉环种下了一千多棵榛子苗。 “今年是榛子树的第五年,第一次长果就卖了5000多元。加上打扫村里的街道等收入,我们家今年实现了脱贫。”景玉环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榛子树未来的收入将会更多,她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创业永无止境。据记者了解,踌躇满志的李端仁正在尝试种植大樱桃、灵芝的新技术,同时,还在谋划冷藏榛子错季销售的新思路。 |